你的位置:广州九游物流 > 新闻动态 >


把要起火的电池弹射出去?是救命还是转嫁风险!

发布日期:2025-10-12 04:05    点击次数:191


最近,车圈传出了一件“弹射电池”的新鲜事,引来了网友的争议。事情是这样,9月19日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均胜电子推出的电池弹射技术进行了实操。目的是在电池发生热失控时,把电池从车身上弹射出去,从而规避车辆自身风险。

说实话车圈这些年带来了各种有创意的实验,但“弹射电池”这个事儿还是挺离谱的。评论区吵架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这事本身就存在争议。在1秒内把电池包沿底盘滑轨弹出3—6米,实现“车电分离”。从视频当中来看,确实能规避车辆本身自身起火、爆燃等情况,但行驶在路上,周边的车辆、行人该怎么躲呢?

展开剩余73%

从保护乘员舱的角度来看,这个设计没什么问题,但真正落地还是有点开玩笑的意思。首先,咱们按照理想情况来看,电池包没有起火的情况下,电池包自身的重量在弹射过程中就会对弹射方向造成破坏性的撞击。举个例子,特斯拉Model Y标准续航版本的电池包重量大约在470公斤左右,砸到旁边车上往好了说车门受损,如果砸向行驶中的车辆,很可能导致对方失控。而如果砸到行人,后果这里就不说了。目前市场上搭载100kWh或以上电池的车型可不在少数,后果必然更严重。而要是短路马上就要起火、爆燃的电池呢?

从原理上来讲,其实实现这个功能并不难,弹射机构由传感器、气体发生器和滑轨组成。当传感器监测到温度或电压异常后,点火信号点燃气体发生器,瞬间释放高压气体,把电池包脱离锁止结构,沿滑轨弹射出去。而对于耐久性的考量又是如何呢?弹射气体的保质期和整个机构的稳定性都无法定夺,如果发生误判等情况,这就有点顾此失彼了。

这个实验看起起来可能是场闹剧,但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有行业内人士分析出了原因,核心的一点是2026年7月新国标GB 38031-2025就要实施,要求动力电池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那么在政策之下,把要起火的电池直接扔到车外去,好像听起来是满足政策规定了。有些车企工程师倒是不反对这个方法,要是未来能装上摄像头、雷达,确认周边安全再弹射也是个法子,但什么时候能完善的落地,谁也没有答案。

另外,还有一种声音,有相关人士表达“产业链”的观点。气囊级气体发生器、滑轨均可复用现有产线,成本低。以2027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约2500万辆、渗透率60%测算,若标配率30%,单车价值1200–1500元,潜在市场超200亿元。也就是说,如果量产车型能大量适配这套弹射系统,终端利润率是相当可观的。

截止发稿前,均胜电子对此事进行了回应,称他们与“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开发协议。

编辑总结:

目前来看,“电池弹射”这个事还是充满了戏剧性,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情况。这种自带争议的实验大家看个乐就好,视频中展示的情况现阶段肯定不能直接在量产车上出现。对于乘员座舱的保护自然至关重要,消除一切可能发生的电池燃烧事故肯定也是大家所希望的,但把危险转移给别人,显然行不通。至于这个理念之后会如何发展,能否以精密、科学的方式实现,小编也将密切关注,随时和大家分享。

发布于:北京市

    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